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发布时间:2023-04-24源自:未知 作者:admin阅读( )

魅力湖南山川秀丽,在这片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滋养出百花齐放、各放异彩的湖南地方戏剧,高耸于中华艺林。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湖南艺术节,31台大型剧目和18台小戏接连上演,给三湘儿女奉献了一场场艺术盛宴,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展演,与其说是种类多的湖南地方戏曲一次大集结,不如说是湖南地方戏曲主动融入时代激发创新活力的一次新亮相。湖南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现有19个剧种。其中,大戏剧种8个,分别是湘剧、衡阳湘剧、祁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武陵戏(常德汉剧)、湘昆;小戏剧种10个,分别是长沙花鼓、衡州花鼓、邵阳花鼓、零陵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花灯戏、阳戏、侗戏、苗剧。此外,还有一个带祈愿色彩的古老剧种-傩堂戏(师道戏)。这些湖湘的传统剧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与沿袭的?是有着怎样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在时代发展中通过改革与创新再次焕发生机?首先,百花园里的故事,我们先从长沙花鼓戏讲起。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打铜锣》凌国康饰蔡九,李小嘉饰林十娘历史沿革长沙花鼓戏脱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小戏”阶段,这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与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阶段是“三小戏”阶段,这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阶段,时间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生行当,使花鼓戏脱离了歌舞演唱的旧套;“多行当本戏”为第三阶段。“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而逐步变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戏。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剧目进一步扩大,角色行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清道光、咸丰年间,长沙花鼓戏开始与湘剧同台演出,从湘剧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亦湘亦花”的科班、戏班。这样,花鼓戏扩大了演出剧目,丰富了表演艺术,花鼓戏的音乐得到了更重大的发展。剧目上也发展为故事完整的整本戏。清末民初,花鼓戏开始进军城市。民国元年(1912),花鼓戏“新太班”进入长沙演出。民国二十三年(1934)卓之《湖南戏剧概观》记载:“近来在长沙虽有牖民社专演花鼓戏,终以难侵汉班势力范围,一现而止。”到1949年,花鼓戏益阳班、湘潭班、醴陵班、宁乡班、浏阳班云集长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花鼓戏艺术的创作队伍中来,使花鼓戏艺术有了飞速发展和质的提升。1953年5月,省文工团中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成为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各地原以乡村演出花鼓戏为主的戏班经过整顿、充实,于1955年逐渐定点,成为县属花鼓戏剧团。这一年,省文工团花鼓戏演出队独立为“湖南省歌剧团”,1957年3月,正式命名为湖南花鼓戏剧团,1960年元月,扩大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老表轶事》周回生饰文有章,谢晓君饰郑大妈,田既安饰张干部发展现状花鼓戏在自身的发展中,曾有自己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全省一百多个专业戏剧团体,有33个剧团演唱长沙花鼓戏,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中剧团最多的剧种,流行地区扩大到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岳阳、常德等地的全部或部分县市,怀化新晃县也成立了长沙花鼓戏专业团体,台湾也有复兴剧团和再兴剧团演唱长沙花鼓戏。1985年后,长沙花鼓戏专业剧团开始减少。俗称“花鼓戏窝”的益阳地区,原在所属6个市县均有剧团,共有演唱长沙花鼓戏专业剧团7个,这一年,锐减到3个,现存2个,且演出实力明显下降。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长沙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近年来,长沙花鼓戏受到市民和农民观众的拥戴,逐渐增多的民间职业剧团也大多演唱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在民间有所复苏。扎根在民间的长沙花鼓戏,以广大村镇为基地而产生,发展,最后进入城市。因各地的民间艺术、民俗、方言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艺人称为“不同路子”。诸种不同路子,都有各自的班社、代表性艺人;音乐、声腔、表演均有各自的特色。这些不同花鼓戏路子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醴陵路子”、“湘潭路子”、“长沙路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些不同路子的花鼓戏会聚长沙,相互学习,使长沙花鼓戏成为艺术上较为成熟、剧目比较丰富、优秀表演家众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湖南地方戏曲剧种。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长沙花鼓戏的作品,很难有精确的统计。在现存的传统剧目中,以两小戏为其早期作品,如《小砍樵》、《扯笋》、《扯萝卜菜》、《四九问路》、《三娘过江》等保存了对子花鼓时期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特色。接着,一批情节较为完整、小生、老旦等加入的剧目开始出现,如《蓝桥会》、《三保游春》、《晒绣鞋》、《菜园会》、《洗罗裙》、《小姑贤》等。随着花鼓戏艺术的发展,一批大戏剧种的大型剧目被移植进花鼓戏,如《玉堂春》、《同窗记》、《秦雪梅》、《孟姜女》、《瓦车篷》、《七层楼》等。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我叫马翠花》张小虎饰马翠花,叶红饰牛飘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沙花鼓戏有了很大的发展,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其中经过改编的《刘海砍樵》于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了剧目奖和演员奖。艺术家们发挥花鼓戏贴近现实生活的特长,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其中《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啼笑姻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戏金蟾》,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2000年,剧院又携一台小戏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暨学术会议”,载誉而归。2001年10月,《刘海戏金蟾》再次远赴瑞典、丹麦进行文化交流演出,香飘海外,成为传扬湖湘文化的友好使者和连接三湘儿女与海外华人情感的文化纽带。2014年,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晖带队,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宣传推广长沙花鼓戏,弘扬湖湘文化。近年来,长沙花鼓戏多次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我叫马翠花》(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田汉大奖)、《老表轶事》、《走近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中宣部五个一优秀剧目);长沙市花鼓戏剧院的《秋天的花鼓》;株洲市花鼓戏剧团的《红藤草》;娄底市花鼓戏剧团的《村官是个堂客们》;益阳市的《风过小白楼》、《风暴过洞庭》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刘海戏金蟾》李左饰刘海,叶红饰胡秀英艺术形式长沙花鼓戏源于民歌,初期没有声腔之分,唱腔为民歌联唱。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定型的声腔形式分为三类:民歌灯调、川调和打锣腔(傩腔)。其中川调和打锣腔是剧种的代表性声腔。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嬉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长沙花鼓戏以“小戏”中的两小戏、三小戏最具特色。其行当始于丑、旦,后增加小生,直至后来生旦净丑齐全,但表演仍以丑、旦二行最具特色。在传统戏中,丑行多为劳动人民,所以有“丑行不丑,风趣可爱”一说。这一传统在花鼓戏现代戏中得到了发扬,任何题材,到了长沙花鼓戏剧作家和艺术家手中,都能变为喜剧。这一点,成为了湖南花鼓戏进军全国剧坛中一个明显的优势。长沙花鼓戏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长沙花鼓戏进入城市以前,演小戏时,戏班没有衣箱,演出以便服为主,小丑只套一条红裤,武生只加一条打带,旦行系个围兜,戏班向观众借衣成为了一种演出习俗。花鼓戏与湘剧合作的“半台班”时期,戏班才有衣箱,因此花鼓戏的服饰也受到了湘剧等成熟剧种的影响。解放后,花鼓戏演出现代戏,服饰设计逐渐成为舞美制作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沙家滨》李启安饰郭建光,李小嘉饰阿庆嫂剧院代表长沙花鼓戏的代表性剧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建院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几代花鼓戏艺术家执着追求,锐意创造,使剧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名闻遐迩。剧院以编演现代戏为主,是文化部表彰的全国编演戏曲现代戏成绩卓著的十个团体之一。从筹建之日起,就沿着“立足长沙,广泛吸收,面向全省,多种风格并存”的方向发展,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并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兼收并蓄全省各路花鼓戏的精华,同时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成为长沙花鼓戏、乃至湖南花鼓戏的杰出代表。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建院初期就认定了戏剧要反映现代生活这条路,在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凭着高度的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剧院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贯彻“三并举”创作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创作大量现代戏,成为剧院艺术生产的主攻方向,集全省各路花鼓戏艺术为一炉,吸取兄弟剧种的长处,以传统花鼓戏音乐为基础和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方法,为人物创编唱腔,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示范表演团体,不仅是湖南省的重点艺术院团,更是文化部表彰的全国编演戏曲现代戏成绩卓著的十个团体之一。从一九五三年建院以来,经过历代花鼓戏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不断努力,推出了一台台常演常新的剧作,塑造出一个个观众喜欢的艺术形象,培育出一代代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在编导创作、音乐改革、舞台展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形成了阵容强大、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系列。创作的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多次荣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许,走出了一条深受领导、专家、观众喜爱的“省花路子”,使花鼓戏这朵地方戏曲奇葩不仅在三湘大地上盛开得分外妖娆,更香飘海内外,成为享誉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共创作演出剧目二百多个,曾十余次携优秀剧目赴北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产生了以《三里湾》、《打铜锣》、《补锅》、《野鸭洲》、《刘海戏金蟾》、《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喜脉案》、《桃花汛》、《乡里警察》等名闻遐迩的作品,拥有一批深受戏迷喜爱的花鼓戏明星,特别是我院经典古装神话剧《刘海戏金蟾》出访美国、瑞典、丹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中国优秀的地方剧种。近年来,剧院连续创作演出了《郑培民》、《老表轶事》、《走近阳光》等大型现代戏,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省艺术节“田汉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两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一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连续三次参加中国艺术节,每一次都载誉而归,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桃花汛》叶俊武饰喜宝,刘赵黔饰桃花特色乐器大筒:川调的主奏托腔乐器。最初为竹筒、木杆,蒙以蛇皮或蟾蜍皮,发音浑厚而宏亮,故也称为“瓮胡”或“瓮琴”。初期制作大筒,要以向阳的楠竹下端取节,在尿中浸泡七天风干,然后蒙以蛇皮,以紫竹为琴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定型的大筒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改制,将竹筒蒙以蛇皮并在里面套一个小竹筒制成双音筒,配以红木琴杆、钢丝弦,形成音色柔美的改良大筒。唢呐:分大唢呐、小唢呐。根据不同的艺术表现要求,大小唢呐分别演奏,根据剧情也可两支合奏。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名字 湖南花鼓戏叫什么剧

《喜脉案》王亦文饰胡植,谢晓君饰胡氏,马艳玲饰玉叶公主,宋谷饰柳尚林,周回生饰李珙主要特征1、乡土气息浓郁:长沙花鼓戏起源于湖南民间,植根于乡镇市井,其题材及故事,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联。2、戏曲语言生动:其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俗语俚词,贴近生活。3、表演载歌载舞:长沙花鼓戏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4、音乐清新动听:其音乐以正调为主,小调为辅,演唱和伴奏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乡土气息浓郁,为所流布地区的人民群众所深爱。5、艺术可塑性较强:长沙花鼓戏的程式化程度较低,因而艺术形式的可塑性较强,在表现现代和当代生活题材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来源:文化湖南

,

    右侧广告A一340*250
    右侧广告B一340*300

    Copyright ©2008-2022 石柱百科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渝ICP备2023005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