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3-05-05源自:未知 作者:admin阅读( )

自贡,是有两千年井盐生产至今仍未中断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那些曾经感动世界的数十里盐场远去的时候,还凝聚了水深土厚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地名直观地展现了历史传承、民族融合、民俗交融、环境变化和文明进程。

自贡盐井遍地,以“井”命名的地名,构成了她在中国城市中最为独特的地名奇观,是最具自贡个性的一张名片。

面对这些地名,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自贡市名 — 中国两个著名井盐的名字

1939年9月1日,在抗战全面爆发成百上千个城镇沦陷的危难时刻,在祖国的行政版图上,一座新的城市在抵抗侵略的烽火硝烟中诞生了。

这就是自贡市。

自贡的市名,取自两个毗邻的盐场名——自流井盐场和贡井盐场的“自”和“贡”的组合,而这两个盐场的名字,又源于两口盐井的名字。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闻名中外的盐都。

这是一个遍地盐井的都市。查1914年的一个统计,在这幅员面积仅16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开凿过12760口盐井和火井。这个数字,还不算从那时到迄今为止的一百年间开凿的大量新井,其密集程度,在全国绝无仅有。

两千年来,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凿一口盐井,就集聚成一个生产单元,就给这口井起一个吉祥的名字。在井群密集的地方,逐渐形成一个生活单元,这些盐井的名字,就成了这些人群聚落的地名。

这些以盐井名而地名,遍布自贡的河流沟坝、街市小巷、街道社区,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名奇观。这些地名,讲述着盐都的历史。

现在在自贡城区,以盐井名作为地名的地方,过去有人统计有200多处。随着规划的调整、城区的开发、社区的整合,一些古老的地名,特别是以盐井井名命名的地名消失了。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自流井区名 — 闻名世界的盐井名

在世界盐业史上,自流井就是中国井盐的代名词。明朝嘉靖年间,先辈们在荣溪(后称盐井溪、盐井河、釜溪河)水滨发现地下的卤水从岩石缝中自然流出,就在这里开凿盐井,卤水喷涌而出,人们将这种在地表溢出卤水的地方开凿的盐井,称之为“自流井”。

随着这片地区的开发,盐井向荣溪水滨两岸延伸,从东往西,在如今大安区境内的凉高山、大坟堡、东岳庙和自流井区境内的豆芽湾、郭家坳地区形成了盐井密布的盐场和街市纵横的城区。“自流井”之名,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成为“自流井盐场”、“自井镇”、“自流井区”的地名。

“自流井等的开凿成功,逐步实现了自贡地区盐业中心从富顺、邓关一带向西转移,形成了自贡盐业的新产区。自流井和贡井的出现,标志着自流井气水田被开发利用,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性开采的气水田。”(刘广志《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

根据史料,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西方探险家、中外科考者,陆续来到自流井,写下了许多游记见闻、考察报告,自流井从此扬名天下。

追根寻源,以盐井而名的自流井地区,是从距它以东九十里的自贡历史上开凿出的第一口盐井寻脉而来的。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富顺县名 — 开启盐都历史的第一口盐井名

这口盐井在富顺县城的中心,距过去的县衙仅五十步。在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章帝时(公元76-88年),人们把在沱江下游的古江阳县境内凿出的这口盐井取名为“富义井”。到南北朝时,因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故得名“富世盐井”。到了公元567年的北周武帝时期,在这一地区以富世盐井为名,设置了富世县。到了唐代,因避皇帝李世民之讳,改县名为富义县。公元976年的宋代,又因避宋太宗赵匡义讳改名富顺。

这是富顺县名的由来,也是自贡地区由盐井井名而得地名的开端。

怀着追求财富的梦想,先辈们从富世盐井出发,一路向西寻着地下的盐脉,一代接一代,先后开凿出邓井、太源井、王井、詹家井直到自流井。

驱车从富顺县城西的邓井关过邓关大桥,沿省道305线往西行驶,就会看到这些井的名字成了现在邓井关、太源井街、王井镇、詹井村的地名。这些地名犹如历史地图上的坐标,深刻地记录着历经东汉、西晋、唐、北宋朝代,从第一口富义盐井,逐渐向西转移形成自流井新盐区的轨迹,承载着先辈们顽强生存的厚重历史。

如果说,自流井盐场从“富义井”到“自流井”的盐业历史留下了清晰的地名脉络。那么,贡井盐场里的地名,却留下了由人力挖掘大口径盐井到用机械开凿小口径卓筒井的飞跃轨迹。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贡井区名 — 一眼朝贡之井的名字

在距自流井城区西南约十八华里的地方,是自贡的“贡”的那一半 — 贡井城区。

“贡井”的井盐历史和地名比“自流井”长很多,相传在距今1400多年的天池山下,凿成了一眼大口径卤井,人们给它起名为“大公井”。这口井出盐质醇产丰,远近闻名,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时,就在这里设公井镇。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

一说是大公井的盐曾朝贡皇宫,一说是口音的原因,后来人们就把“公井”读为“贡井”了。

宋代以前的四川盐井,均系人力挖掘的大口盐井。此种盐井开凿甚难,维修不易,已不适应井盐生产发展的需要。北宋庆历(1041-1048)以来,四川盐工在世界上率先使用钻头(圜刀)开凿出了小口径的卓筒井。苏东坡记述道:“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及,人无不知。”

卓筒井的问世,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推进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贡井地区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盐井沟 — 追寻陆游诗中卓筒井的意境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那时的贡井地区隶属荣州(今荣县)。诗人陆游在这一年摄荣州知事,他在《入荣州境》诗中写道“长筒吸卤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他还感叹道:“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筒,真海眼也。”这是对当时荣州卓筒井采卤工艺生产繁荣景象作的描绘。

陆游描写的在官道旁的“长筒吸卤”之卓筒井在哪里呢?

13岁起就在贡井盐场劳作、今年88岁的老盐工戴树乔亲笔写道:在贡井区艾叶滩与成佳镇交界处的草学堂附近,有一个地名叫“盐井沟”。相传在古代,人们在这里立木架、安绞车,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卓筒提捞卤水;用稻草或煤做燃料,就地制盐。这里曾有卓筒井数十眼,不论白天和黑夜都听到骡马的叫声和木车转动的响声。千年来,人们都说此地古盐井多,“盐井沟”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2018年最后一天,星哥和述琪、伍平来到“盐井沟”,这是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溪,“丙子干丁丑”(1936至1937年大旱)时修筑的内乐公路东西横跨其上,沟上面的那座老石桥已在本世纪初扩建公路时,被一座更宽的更高水泥桥重叠在桥孔腹下。桥上的公路两侧竖立着“盐井沟招呼站”的公交车站站牌。公路北侧是个饲料厂。65岁的向导老曹说,从他记事起,这个地方就有盐井和牛车,还有“晒盐坝”。听老人讲,过去这一带有不少古盐井,“盐井沟”的地名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

顺公路南侧溪沟走不到百米,一座单孔石拱古桥横跨溪上,与不远处内乐路上的那两座重叠的大桥并列,古桥宽3米左右,两端的道路已被后来修建的民房蚕食得只隐约可见。老曹说,这就是到荣县的“官道老大路”,古桥西端曾有一座观音殿,里面供奉着十几个泥菩萨,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拆除的。

此景此情,不禁使人想到陆游 “长筒吸卤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的诗句。虽然史家考证,当年陆游来荣州是从西边的嘉州(今乐山)入境的,但这东边“盐井沟”的盐井、古桥官道,很贴切的让人进入了陆游的意境。

“盐井沟”,讲述着自贡地区卓筒井的故事,多么珍贵的一个地名啊!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凿出的一口口盐井的名字,衍生出了这一地域独具特色的小地名、街道名、社区名、学校名、工厂名、村名、镇名、县名、区名、市名。这一个个由盐井名演化成的地名,讲述着祖国灿烂的手工业文明……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燊海井路 — 供奉着世界第一眼千米深井

现在的大安区有一条燊海井路,这是因有世界第一口最早由人工开凿出的超千米深井而命名的。

燊海井开凿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既产卤水又产天然气。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基在他的著作《盐》中写道:“1835年,自贡钻探到一口新井,叫做燊海井。在钻到2700英尺时碰到了天然气,在钻到2970英尺时碰到了盐水,可是钻探仍旧进行,直到3300英尺,成为当时世界上钻得最深的井。而24年后,美国人却还在为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69.5英尺的井欢呼。”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博物馆》上撰文说:燊海井“井深达1001.42米,这是中国当时井深的最高纪录,也是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记录”。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渊源井市场”— 留下了耗时最长的凿井记录

从燊海井路向东南出发,穿过繁华的市区大约三、四公里,来到盐井河第一湾——张家沱,这里曾是被载入《中国专业市场大全》而闻名的“源渊井农贸市场”。

老记者李良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遍访自贡古盐井,将获得的大量历史的、神话的、传说的、现实的第一手资料,融汇于《中国自贡井》中,书中对“源渊井”是这样说的:“古井渊源井所处小地名叫卷龙桥,井口在卷龙桥上面不到100米的地方。开凿于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到咸丰四年(1854年)凿成煎盐,前后一共花了34年,是自流井开凿的古井中较早的一个,也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

渊源井,恐怕也是世界上凿井用时最长的一口盐井吧。

渊源井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无史可考。但在离它不远处的“挖耳井”,却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在渊源井开凿的第二年,一个叫李亨的人,在紧挨渊源井的工地旁开凿另一口井。到1850年整整三十年过去了,李亨为这口井已投尽了全部的财力,眼看就要倾家荡产了。于是,在一天午后,李享将母亲唯一能换钱的赤金挖耳一枚,典卖后买了酒菜打算犒劳工匠吃散伙饭告终。工匠们对李亨厚意深表致谢,便免费送凿一日,次日拼命开凿,出人意料,复下几凿,此井突然见功,井口大冒卤水,李亨起死回生。为了纪念这口用金挖耳挽救出来的盐井,人们将这口井取名为“挖耳井”。

自贡是中国古代深井凿挫技术集大成之地。这些几百米、上千米的深井是用人力脚踏碓,似舂米,一脚一脚地踏击踩板;使钻具凭重力冲击井内岩石,年复一年。每天的进度,多则一尺许,如遇岩石坚硬,一天只能捣深几寸,真是历经艰辛。就是这一脚一脚的跳踏,一寸一寸的深入,造就出盐都的遍地盐井。

世界最早最深的燊海井和凿挫耗时最长的渊源井,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

遗憾的是,随着旧城改造棚户区拆迁和街道管理体制的调整,“源渊井农贸市场”、“源渊井社区” 作为地名,已成为了远去的背影。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磨子井社区 — “盐都”成名的标志性缩影

在自贡,磨子井的知名度很高,是自贡历史上第一眼“火井王”,可供400多口盐锅煎盐。1936年,熊楚调查自贡盐场时,称该井为“古今第一大井”。

对磨子井的来历虽众说纷云,但都与磨子相关。有两种传说,均为陕商在自流井办井,凿到半途,已倾家荡产,将唯一的磨子卖掉买酒菜吃停工饭,饭后碓工感恩再上碓架,奋力顿凿,终于成功。另一种说是:几个穷人为筹集打井资金,邀约打石磨出售,用卖磨子的钱买来钻具打井,最终成功。仅管流传不一,都因磨子成井,故名磨子井。

磨子井成就于清代咸丰年间,这个时期正是自贡地区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用于煎盐的极盛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自贡盐场一跃而成为四川最大的盐场,被誉为“盐都”。

“盐都”的成名,磨子井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地名的磨子井,是自贡人凭借大自然的馈赠,在世界上开启对天然气和井矿盐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发的缩影。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大湾井、大来井、火井沱社区 — 谱写了抵抗侵略的英雄诗篇

自流井郭家坳街道办事处辖五个社区,其中三个社区的名字都是由盐井名而来,她们是大湾井、大来井、火井沱社区。这里曾经天车林立、火焰升腾、卤气冲天,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尤为丰富,以盐井而名的街巷地名也最为集中。当年李良忠在大湾井巷子里左右横穿时,就不时看到“顺和井”、“大海井”、“四顺井”、“来龙井”的不少地名门牌。以火井沱、大来井、大湾井为中心的郭家坳地区,是自贡盐场最主要的产盐基地。在抗日战争中是被日寇轰炸最为集中的地区。

“七七事变”后,海盐产区沦陷,自贡盐场奉命增产赶运,以济湘鄂及西南各省的民食军需。由于成效卓著,遂成为日寇攻击重点目标。自1939年10月至1941年8月,日寇对自贡盐场实施了7次18批无差别轰炸。特别是在1941年8月,日机以极限飞行的疯狂,对自流井实施的“盐遮断”轰炸,火井沱、大来井、大湾井等盐区的损失最为惨重。自贡人民奋起抵抗,在敌人狂轰滥炸的三个年份中,创造了产盐历史的最高记录,彻底粉碎了侵略者企图切断食盐供应,瓦解中国军民抗战斗志的战略图谋。

现在,在大湾井社区临光大街街口,一个以“抵抗”命名的广场,继续向世人讲述着自贡人民抵抗日寇大轰炸,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盐井河 — 母亲河的贡献

自贡的盐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盐井河(即釜溪河)运出的,它是自贡历史上通往川、黔、湘、鄂等省的唯一运盐通道,也是四川省以水运为骨干运盐运输网的起点。盐井河流经自流井、重滩、仙滩、沿滩、詹家井、王家井、邓井关等场镇至富顺县李家湾注入沱江。

作为盐运之河,从盐井河输出的盐比运进的物多得多。她是一条奉献之河、贡献之河。

昔日盐井河河道坡度陡峭,河底石礁甚多有险滩、最险滩、洪水滩、枯水滩计119处之多,“盘滩过坳”成了盐井河水运的特有奇观。

自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盐井河疏凿河床,开通进沱江、入长江的盐运航道,至全面抗战“川盐济楚”,盐井河全面渠化之前的1943年,长达247年的岁月里,在河床狭窄、水位超低的状况下,盐井河将自贡盐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盐运往川、黔、湘、鄂地区。这些地方,就是持久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和抵抗侵略正面战场的第一线。

抗战中,国家在经济陷于崩溃的窘境下动用巨资,在河长只有73公里的长江二级支流盐井河上建起了三座大型船闸和一座大桥,盐井河实现了全面渠化。如此浩大的水上运输工程,在中国内河支流工程建设史上不说是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在抗日战争的川盐“增产赶运”中,自贡盐产占川盐总量的50%以上,计193万吨,其中90%都是通过盐井河运出的。

盐井河何以改名为釜溪河?罗新本先生根据其父亲罗成基(自贡文史界德高望重的前辈)生前考证,写了一篇《关于釜溪河名的来历》,文中说道: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自流井建公园,参与公园建设的盐商胡铁华提出,以水名第一个公园,以山名第二个公园(龙峰山)。水,盐井河这名字不雅,盐井河是沱江的支流,沱江在富顺名釜水,不如将盐井河改名为釜溪,这样,以水命名的自贡第一个公园则为“釜溪”就顺理成章了。

1930年釜溪公园建成后,以釜溪为名的称号、标志,开始在自流井出现,釜溪河的名字也是从这以后很久才有的。在1938年的《自贡市区图》上,仍然标注的是“盐井河”,沿河的那条公路(现滨江路)叫“井河路”,1940年民间俗称的“洋灰桥”建成后,也是以“盐井河大桥”命名的。

“釜溪河”,从沱江在富顺县境内称“釜江”这个角度看,把作为“釜江”支流的“盐井河”称之为“釜溪”,是有特定意义的,但作为盐都自贡的母亲河,以及她在祖国盐业运输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盐井河”的名字是不该被历史抹掉的。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高山井路 — 向外延伸的古盐道

自流井城区营盘山下有一口盐井叫高山井,一条通向外界的运盐小道经过这里,后来在这里形成了一条街,高山井名就成了路名。作为地名,“高山井”还曾是“高山井区公所”、“高山井居委会”的名字,现在是自流井区的高山井社区。

在绘制于1938年的《自贡市市区图》上可以看到,这条路逆盐井河而上,经过盐井河的源头双河口,进入威远县的新店子、向家岭,这是一条陆路运盐古道。

自贡盐运分水路和陆路,80%以上的盐是由盐井河水路运出的,是盐运大通道;由陆路运出的盐叫“票盐”,即盐贩交清税款后,凭税票换取销盐准单,凭单领盐然后走陆路销往周边的富顺、内江、资中、隆昌、永川、威远、荣县、璧山、泸县、南溪、宜宾等地,并经宜宾抵达云南的昭通,是为“边岸”。这些由畜力驮运和人力肩挑的道路,就是现在被称之为的“古盐道”。

从自贡出境的陆路古盐道四通八达。这些盐道上,有官方“盐卡子”查验缉私;有民间“盐担子”们歇脚的“驿站”,在这里相邀结伙以防匪劫;在一些节点形成了集镇,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之地。

在自贡没有修筑公路之前,这些陆路盐道不仅是自贡两场食盐外出的运输线,也是生产生活物资运进自贡地区的保障通道。在这些进出口通道上,交易频繁、信息活跃,相对于在井场劳作的盐民,盐道节点、集镇上的人见识多,更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如在“井宜路”(也称“叙井路”)古道上的重镇双石铺(今自流井仲权镇),走出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在自流井最东边的凉高山盐区通往内江的古盐道上,有个地名叫“盐井村”,境内有盐井坝而名。“盐井村”,走出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红岩英烈江竹筠。卢德铭、邓萍、江竹筠的名字都列入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百位英雄模范人物”名录,他们是的盐都的荣耀。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同心(井)路 — 发散出“盐邦菜”美食味

同心井井址在自流井区“竹林塆”。李良忠考证,同心井开凿于1856年,五年后见功,是一口天然气井。先后由自贡盐场老四大家之首“王三畏堂”、新四大家之首侯策名和自流井盐厂经手。由于同心井和邻近的逢源井井内气层同腔,盐产量不及逢源井,于1978年画上圆满句号。

同心井虽以衰竭,但是,井废名存,以同心井命名的同心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同心井旧址建成通车,昔日的盐区成了繁华的商业区。经过业态调整,如今的同心路已成了自贡市著名的美食街。在这条街上,不仅可以品尝到传统的“盐邦菜”,而且还可以吃到不断推陈出新的盐邦美食。同心路上的盐邦美食,成了自贡的又一张名片。

可以说,同心井浓缩了自贡新旧盐商的经营风格,是记录盐场地下资源无序开采由盛到衰的标本;以同心井命名的同心路,见证了盐场格局和城市风貌变迁的历史。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小桥井社区— 盐场工匠精神在这里凝固

坐落在自流井芦厂坝的小桥井,开凿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因井旁有一小桥而得名。

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富顺县志》记载:“清初的气、卤井井深百余丈……以巨竹去节,入井七八丈,隔去淡水。小桥井的井深91.48丈,井径2.2寸,使用楠竹下入井中14.8丈作为套管”(转引自李良忠《中国自贡井》)。

李良忠考证,小桥井原名洪海井,最初由一个王姓商民开办,钻了五年见效。数十年后,随着产气量下降,此井逐渐废弃。1945年,梁义发将小桥井起复,寻找天然气。由于井在盐井河边,井口常被洪水淹没。加之井径小,又无井壁木柱套管,起复时用的是一根将楠竹尖子接成长45.2米的套管,代替传统的木柱下入井中,以做固井之用,并以更细的轿竿竹子制成泥筒扇泥。淘至300米处,因遇原落入井中的铁器,无法继续下锉而停淘,烧盐锅两口。自起复到1972年,一直使用金盆锅煎盐,日产盐150公斤左右。

小桥井是一眼精致的卓筒小井:井口直径只有7厘米,井深竟达304.9米;45.2米长的井壁套管用的是楠竹梢端相接的竹筒,凿井用的扇泥筒竟然是轿子抬杠粗细的竹筒。在没有拆之前,还完整地保留着清代前期的井型,使用者明清时期的凿井修灶技术和工艺,保留着当时“就井设灶”的金盆锅煎盐生产现场。

所有这些,都在1990年代末的同心路开发性改造中消失了,现在只留下一具井架模型。但是,“小桥井”的地名还保留着,成为这一带社区的名字。

作为实物的“小桥井”虽然消失了,但是,作为地名的“小桥井”,却将盐都的工匠技艺和精神永远凝固在了这里。

自贡以盐井命名的地方

1986年12月,自贡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几乎与此同时,自贡城区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也大规模展开。令初到这里观光的人们惊心动魄的井场消失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更古老的埃菲尔铁塔”倒下了;一些承载着自贡人智慧与艰辛以井而名的地名消失了,一些“错把它乡当故乡”的地名大量出现了。我们的家园在哪里?

在自贡,以井名而地名究竟有多少?现在很难统计了。这些地名有的进入了行政地名录,如贡井街、石缸井路、骑坳井巷、清江井巷、陋明井巷、路边井居委会、桐梓坳居委会、天花井社区等等;有的作为地标性小地名流传在民间:如东源井、金流井、苍龙井、红龙井、红旺井、红川井、圆通井、丰顺井、大旺井、裕源井等等。每一眼井名都是一个祈愿,每一个井名演化而来的地名都是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

保护好这些以井而名的地名吧!因为,不管年代多么久远,只要记住这些地名,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陈星生,网络配图2019年1月2日星期三

,

    右侧广告A一340*250
    右侧广告B一340*300

    Copyright ©2008-2022 石柱百科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渝ICP备2023005114号-2